张之亮导演是谁? 早二十年也曾是媒体的焦点
在明亮的阳光之下,张之亮导演正经历一场媒体的旋风。因新片《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》,他一下午接受了五家媒体的专访。桌上的矿泉水瓶已经空了三个,第四个也已喝去大半。当我踏入房间时,他轻抿一口水,润润嗓子,准备迎接下一轮的对话。
这位曾经风光无限的导演上一次获得如此密集的关注,还是在三年前因影片《肩上蝶》与投资方的剪辑权纷争时。那时候的让他备受打击。时光倒流二十年,张之亮是香港影坛的璀璨明星。他的细腻导演风格与文人气质,使得他执导的《笼民》、《飞越黄昏》等作品横扫香港金像奖,风头无两。他与曾志伟、陈可辛等人共同打造的UFO电影公司,推出的《抢钱夫妻》、《风尘三侠》等文艺片,温暖了一代香港人的心。
《肩上蝶》的失利,让他失去了观众的信任,被视为“北上烂片导演”。那些年积累的信誉一朝之间化为乌有。观众对他有所戒备,投资人们也捂紧了钱包。当年的同伴陈可辛,如今已经跻身五亿导演俱乐部,而张之亮仍要为投资发愁。但他持有一种随和的心态:“哪儿能容得下我的电影,我就到哪儿去。”
二十年前的香港影坛曾有“文张武徐”之称,如今徐克依然名声大噪,而张之亮却有些不温不火。他像许多识时务的香港导演一样,抱持开放的态度,寻求更多的机会。记得2004年,他带着古装大片《墨攻》的梦想走进邵氏电影公司副主席方怡华的办公室,得到的却是“香港市场太小”的回应。这让他意识到,要想让更多人看到他的电影,就必须走出香港。
《墨攻》在内地取得了近7000万的票房,实现了他的大片梦想。之后,他在内地以850万的投资拍摄了小成本电影《车票》,讲述了一个母亲的故事。这部电影格局虽小,却最能体现张之亮以情动人的长处。市场反响平平。十年过去了,张之亮依然感到困惑: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电影命门?他羡慕徐克的才华,佩服陈可辛对市场的精准判断。但他坦言自己的顾虑:“不敢轻易触碰历史题材,不敢涉足批判性电影,害怕得罪人,害怕观点不全面。”尽管面临困境和挑战,但张之亮依然坚守着自己的电影梦想,不断探索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