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衣节的来历 这一天的习俗是什么
寒衣节:中国北方的祭祀传统与民间习俗
农历十月初一,这个在中国传统中被尊为三大“鬼节”之一的特殊日子悄然而至。又被称为“十月朝”、“节冥阴节”,民众称之为鬼头日,这是一个充满神秘色彩且充满传统祭祀氛围的节日。在北方,这一天尤为盛行祭扫活动,那么寒衣节的由来是什么?在这一天又有哪些丰富的习俗呢?
说到寒衣节的起源,它的历史可追溯至周朝的腊祭日。在这一天,人们会进行盛大的祭祀活动,而时间恰好定在了农历的十月一日。随着历史的演进,《诗经》、《唐大诏令集》、宋代的《岁时杂记》以及明代的《帝京景物略·春场》等古籍中,都有记载在这一天祭祀祖先的内容。到了清朝,《帝京岁时纪胜》更详细地描述了寒衣节的情形:“十月朔……士民家祭祖扫墓,如仪。晚夕缄书冥楮,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,于门外奠而焚之,曰送寒衣。”
寒衣节的核心习俗之一就是烧寒衣。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新收时祭奠的习俗,以示孝敬、不忘本。在祭祀时,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,这被称作“送寒衣”。除了给祖先送寒衣,人们还在十字路口焚烧五色纸,象征布帛类,以救济那些无人祭祖的绝户孤魂,避免他们抢去亲人送去的过冬物品。
除了为亡人送寒衣过冬外,生者也会进行一些象征过冬的传统活动。妇女们会在这一天拿出做好的棉衣,让儿女、丈夫换季试穿,图个吉利。男人们则在这一天整理火炉、烟筒,并试着生火,以确保寒冷时能够顺利取暖。
十月初一这一天,还有一个独特的传说。据说曾经有个勇敢的放牛娃因与地主抗争而被地主砍死,鲜血染红了撒在地上的米饭。这一天正是十月初一。从此之后,穷人在这一天都会吃红豆饭以纪念这位英勇的放牛娃。
在寒衣节这一天,人们还会准备金银包袱,下跪磕头,在坟头划一个圆圈,将五色纸、冥币置于圈内,然后点火焚烧。有些家庭不仅会烧冥币,还会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、汽车等“奢侈品”,一边烧一边向逝去的亲人诉说心里话。
寒衣节是一个充满传统色彩和人情味的节日,它不仅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,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