毛泽东思想渗透易理
毛泽东思想与易理的融合
《周易》作为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五经之首,其深邃的哲理一直为后人所推崇。而毛泽东,这位伟大的领导人,他的思想中同样蕴含着深厚的易理精髓。
早在青少年时代,毛泽东就熟读了《周易》,并对其深感兴趣。直至晚年,这本书依然是他爱不释手的读物。他的思想中,处处体现出《周易》的哲学智慧。
1918年,毛泽东与蔡和森抵达北京,接触到新思潮的他们谈话的主题依然离不开《周易》的“道”(规律)。康有为、梁启超的哲学思想,对青年毛泽东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康有为强调的“易者,随时变易”,“穷则变,变则通”,以及梁启超对创新的歌颂和对守旧的反对,都为青年毛泽东带来了启蒙。
当毛泽东后来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其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时,他更为自觉地继承和发展了《周易》的辩证法思想。他在阅读《辩证法唯物论教程》时,书中的“完全否定,乾坤或几乎息”的批注,就出自《周易•系辞上》。
在八届二中全会上,毛泽东的讲话中明确提到:“有一些同志不讲辩证法,只讲一点而不讲两点。”他引用了中国的古代智慧,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,强调不能只有阴没有阳,或只有阳没有阴。这也显示了他对古代两点论辩证思想的肯定。
在1957年的整风座谈会上,他再次引用《易经》的话:“君子终日乾乾,夕惕若厉”,强调了既要革命派的“好大喜功”,又要合乎实际的重要性。
高亨教授作为研究《周易》的专家,曾与毛泽东有过交流。毛泽东不仅读过高先生的著作,还对其成果给予高度评价。回信中,他表达了对高亨先生作品的喜爱和感谢。
毛泽东的思想与易理紧密相连,他的许多思想和行动都体现了《周易》的哲学智慧。这种融合,不仅体现了他的智慧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,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遗产。